談園長的教育理念如何傳遞與影響我的教育理念

宮玉鳳
自從來到新樓幼稚園,接觸到「開放教育」的教學領域時,因為自己在這個領域並沒有很多的涉獵,於是心中就懷著一些惶恐與不安,進入了新樓。但是當我真的走入這個園地後,園長一再地告訴我們:先學習好好地愛自己,你才有能量再去愛小孩;學習拿掉自己的舊有的經驗,用包容與了解的眼睛看待小孩。於是我先試著對自己更好,泡一杯咖啡、聽首自己喜歡的詩歌或歌劇、和好友談心聊天…,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聽到自己心中的需要,並且得到了滿足,我的心變得比較柔軟,進而看待身邊的人事物時,都變得較美好了,而我也變得更有包容力了。這樣的發現,開啟了我另一雙眼睛來看小孩,彷彿以前對孩子的急躁、著急,也跟著有了改變;這樣的改變,讓我和孩子之間也更加靠近,自己也更加輕鬆,減少了對小孩過多的壓力;這些心中細微的改變,不是別人所能了解的,但是在我的生命中,卻有了大大的改變!!

陳芸蘋
走過許多年幼教的路,也在許多不同教育理念的園駐留過,對學校的教學理念,一向都是奉命行事,跟著學校的政策,同事間傳遞的以往慣例,再加一些自己的風格。到了新樓,照經驗、習慣依然事先觀察配合,再找出自己可以發展的空間。
以往的經驗告訴自己,凡事得靠自己,主管並不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越少提出意見越不會被貼標記。但是,我依然記得當我第一次參加新樓的園務會議時,當時我的心依然是緊閉的,觀望的,反正是例行公事,聽一聽園長訓話與交代一些要配合的事就結束了;但是令我震撼與感動的是,新樓的開會完全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園長帶著我們玩破冰遊戲,有時是冥想,有時是互相談心、擁抱…,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接著是唱詩歌,分享聖經裡的話,園長藉著這些神的話語來鼓勵我們看重自己、審視自己的內心,釐清自己真正的教育哲學,這樣的方式很重要,這樣讓我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我們和所有的孩子、家長一樣被看到。有時我們也會軟弱、鬆懈,園長會在看到的時候隨時用愛為出發點來提醒我們,或是在會議時找出相關的好文章或是經句來勉勵我們。在這樣的氣氛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和園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同一家人。
從自己的被看重、從自己由內心的再次省思,我們慢慢釐清自己以往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迷思、盲點,從自己所領受到的,真正開始體會到開放與看到幼兒本身的真正涵義。
園長要求我們每週寫教學省思與自我省思,這也迫使我們學習去審查自己教學上的得失,從自我省思中去省查自己思想上的收穫或困難,園長總會給我們正向的回應,一但她發覺我們的困境,下週開會時我們就會讀到有關的資料或是園長就會找到有這方面專長的老師來教我們,讓我們自我研習,協助我們克服困難。
在這我真正感受到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會軟弱,需要鼓勵,而不只是一個幫學校招攬,留住學生的機器,正如園長時常說的:「人在一切制度之上。」

李慈寶
在十年前,我開始接觸開放教育我的啟蒙老師也就是張秀卿園長很高興神這樣的安排,讓我因認識園長、而喜愛開放教育,因著喜愛,這十年來對開放教育及理念的推動有了強烈的使命感,因為有使命感,才有力量堅持下去。
開放教育一直是很難推動的,現實環境的因素,許多原來走開放教育路線的園所,不得不因理想和現實有所差距而放棄理想,但這數年來張園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斷的拓荒與開墾,讓開放教育的種子,生根發芽。
從三一到小種子及至新樓幼稚園,開放教育幫助許多父母看見孩子的需要,改變、釐清了許多舊有的觀念及教養模式,張園長真是功不可沒。
另外,張園長也以基督徒的愛心,對待老師、幫助老師在工作中不斷的看見自己,看重自己的生命及工作,雖然幼教的工作繁瑣、忙碌,但在我們的園裡老師因園長的真誠對待,如:為了給老師在繁忙工作中有喘息、緩和情緒的空間,特別讓老師在一個月中有一次的「情緒假」,或在園務會議中進行「破冰遊戲」藉著遊戲讓老師們的情誼更深厚,新樓幼稚園教師間的默契及情誼,還有對工作的熱忱,是很難得的,但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因為有愛,有上帝的愛,有被互相尊重的感覺,這些動力將是支持老師們走下去、堅持下去的理由。

 

從傳統到開放教育的歷程

陳芸蘋
與幼兒結緣
冥冥之中似乎有個萬能的主宰為我安排幼兒教育的這條路。「我」原本學的是家政,求學期間只修過幾個和幼兒教育有關的學分,在幼稚園見習過幾次。民國72年畢業時正巧學校興辦實習幼稚園,什麼都不懂的我,單憑著一股對幼兒的喜愛,厚著臉皮寫了一張履歷表交給科主任,沒想到誤打誤撞,我就這麼入取為助理老師。
絕大部分要從事幼教工作的夥伴,都是先在學校修過諸如幼兒教育哲學、幼兒發展與輔導、幼稚教育、心理學……等等的幼兒教育課程,有了紮實的理論基礎概念之後再到幼稚園增進實務經驗,而我正好相反。也正因為如此,更讓我對自己缺乏信心,急著想填補自己這一部份的不足。

幼稚教育的啟蒙
我所跟隨觀摩學習的第一位老師是光華女中幼保科畢業的,或許是受許新仁校長的影響,對於教室情境的佈置強調乾淨簡潔,注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常規的養成。當時她帶的是小班的孩子,一班人數約40幾位,我看著她帶著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教育,孩子個個進入軌道,上課次序良好,我對她簡直佩服得五體頭地,而她的教學理念也深深影響我。75年我取得教師合格證,開始經營自己的班級時,大多方模仿她的模式,教室情境盡量簡潔以減少對孩子注意力的干擾,對孩子的常規嚴格要求,因為確信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後,長大受用一生。
76年園所增班新進一批幼教老師,其中有一位老師與孩子互動以及班級經營的方式很不一樣,多了許多媽媽愛的成分在其中,感覺很溫暖,在她的腦海裡總有許多好玩有趣的點子吸引著孩子,她所設計的活動很注重情感上的感受,這和我之前剛建立起的信念有些衝突,規範、知識和情感哪一個才是教學的重點,如何平衡?
我所服務的第一個學校,校區很大,自然資源很多,孩子也多來自附近鄉村的孩子,或許是環境的優勢,而我們也相信要讓孩子從操作、體驗中快樂學習,總感覺那的孩子每天撿小鳥、捉毛毛蟲、抓知了日子過得很快樂,不必忙著學寫字、注音符號或是數學,而我也以我們有這樣的堅持引以為傲。
78年年輕的我面臨教學上的瓶頸與低潮,一方面想離開我熟悉的母校到外面闖蕩,了解自己真實的能力,一方面也希望趁年輕嘗試其他發展的可能性,於是我離開服務6年的母校轉到出版社擔任編輯的工作。
沉澱與省思
在出版社我負責幼稚園教材的編輯工作。剛從教學的現場來,轉到幕後做策劃的工作對我來說一點也不困難,唯一不同的是…我必須規劃學校一整學期的教學活動,而不是只負責編寫一小部份的教案,這迫使我必須去思考歸納,讓每一個單元之間有連貫,符合孩子的學習經驗由近至遠,由淺至深的原則。從前教學只想盡量讓活動生動有趣,進修學習到的理論歸理論彼此似不相干,而編輯的工作有的是時間思考,愈想理論和活動之間的關係就愈發密切,概念也愈清楚了。
曾有機會參觀過光華女中附設的幼稚園,當時看到那兒的孩子個個專注於自己要操作的工作,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學習計劃,絲毫不受我們這群外來參觀者的干擾,那兒環境有讓人安定的氣氛;孩子有秩序、專注操作的神情一直縈繞在我的腦中,給我很大的震撼力。我很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教學可以讓孩子做到真正的專注,與自動自發?在出版社工作的這段時間,光華女中開辦夜間蒙特梭里的理論與教具教學課程,仰慕許久的我立即報名參加。課程內容雖然也有理論,但重點仍以教具操作為主,我的疑惑依然無法獲得滿足,現今的孩子資訊、物資豐富,老師如何吸引孩子重複操作單調又限制許多的教具?老師如何拿捏自由與紀律的要求?……?
同時間,公司為了讓我們的編輯工作能更順利也定時安排幾位教育顧問給我們上課,從顧問的口中我接觸到感覺統合這個名詞以及有關0~3歲潛能開發的教學理論,這又帶給我另一個衝擊,它讓我回想到幾位曾帶過有學習障礙的孩子,如果有機會讓我再試試看,對那些孩子會不會有不同的幫助?這樣的想法不斷的在我的腦中出現而且一天比一天強烈,終於我再次決定回到幼教的現場。

潛能開發的教學實驗
原以為充實自己,有較高的教育學歷與教學經驗可以幫助我找到理想的教學環境,但是現實的環境卻非如此,許多私立園所為了節省人事費用寧用無教學經驗或不合格的老師,幼教的環境是如此參差不齊,而我是何其的幸運起步時就在一個正常的教育環境裡學習。
當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報考公立幼稚園教師甄試的念頭興起,我開始努力的準備考試項目,同時一位舊同事介紹我到住家附近的托兒所工作,當時他們參加奇德爾0~3歲潛能開發的加盟,但是經營者依然得不到教學的支援,不知該如何設計3歲前幼兒的學習課程,面談時主任對我在出版社學到的潛能開發課程很有興趣也全力支持我在她的扥兒部實驗。
從未實際看過潛能開發教學實施方法的我接到這麼重大的任務倍感壓力。除了視、聽、味、嗅、觸五覺之外我加入前庭、運動與蒙式教育裡的生活教育以增進孩子的自理能力與獨立性養成。
在這裡我實驗了一近一年的時間,但是課程的安排帶給我越來越大的壓力,孩子喜歡一些生活教具的操作,喜歡大肌肉的活動,但是字卡與數點的教學始終帶給我與孩子壓力,我感受不到孩子學習的興趣,我總覺得生活裡還少了什麼?為什麼孩子不快樂?不喜歡待在這裡?這樣的教學真的幫助孩子什麼?為何我的內心依然乾涸?找不到從前的快樂與那種感動?終於我離開了實驗的托兒所。
甄試失敗後,找到一所頗負盛名的托兒所擔任小班的老師。這所園的經營風格多採用行為主義的方法在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與課室管理,這也讓我適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不習慣孩子一天的每一段時間都要被安排、被管理,我覺得孩子應該可以有自己自由的時間,適應了一學年我再次離職。

對國內蒙式教育的幻影破滅
結婚後我沉寂了許多年,87年幼教系畢業時找到一所走蒙特梭里兼才藝教學的立案幼稚園,在那的一年裡我經歷到許多幼教從業著所經歷的困境,老師的專業素養不被看重,為了招攬學生,園所一昧的配合家長的需求,孩子的需求被犧牲,雖然打著蒙特梭里教學,然而蒙特梭里所強調的尊重、自由、看見孩子的需求等等卻不存在,有的只是假教具操作之名實為提前國小教育的讀、寫、算教學,許多孩子的人格被扭曲,園方卻未盡到教育家長的職責。在這裡我和孩子一樣不快樂,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再次悵然離開幼教現場,對國內的幼教環境感到失望,難道只有在公立的幼稚園裡才能施行正常的幼兒教育嗎?
與開放教育初次接觸
在南師進修的時候曾聽同學推薦我去看「小種子」這個園所,仰慕之餘我帶著未滿三歲的女兒去參觀,一進門就接觸到許多友善又好奇的孩子,園所的腹地並不大,它不像一個園,倒像一個家。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快樂,他們熱心自在的和我們聊天拿玩具給女兒玩,教室裡除了老師還有許多熱心的家長參與在其中,這就是我尋找許久的園。
找到我夢寐許久的園所反讓我卻步,我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長久以來所接觸的都是較傳統的教學環境,我是否有能力改變自己保守的教育觀念,去接受挑戰,於是我決定先當一個家長從中學習。
在女兒就讀的這段時間裡,我一直注意著學校以及老師安排的所有教學活動,但是我找不出它和我以前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差別在哪裡?但是我的孩子一直在轉變,小小年紀的她居然會勸我和先生溝通時聲量要降低,要溫和,許多初入園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態度一天比一天溫和有禮,這其中的奧妙、秘訣在哪裡?
88年一位國小教師計劃在學校裡辦一班混齡班的娃娃家,透過朋友找我去擔任娃娃家的老師,在那兒老師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全權由我自行規劃環境與課程內容,我心中一直嚮往著給孩子更多自主時間的開放教育。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是我設計安排課程的方向,但是,到底什麼才是開放教育我依然不清楚。我知道讓孩子自由的選擇做他想做的事情是好的,在遊戲中學習是重要的,但是當家長擔心孩子要升一年級時會有能力上的落差,我卻不知如何教育家長,幫助他們不必焦慮。雖然娃娃家最終因為得不到學校的支持與財務困難而告終,但是至少在這段時間裡我努力過,而孩子與我都得到許多的快樂與美好的回憶。

投入開放教育的園地與成長
91年昔日的「小種子」遷園到現在的新樓幼稚園,92年結束在南師附幼的代課工作之後,我終於鼓起勇氣到新樓向園長茅遂自薦,可惜當時園裡不缺老師,直到93年下學期我才正式加入新樓幼稚園的行列。
初到開放的園所任教,我感到非常的惶恐,擔心自己的言詞是否不夠合宜,在與孩子互動時,我不知如何定界線,尤其是常規的部份,如何拿捏尺寸,舊有經驗習慣老師要能掌控孩子所有狀況:學習經驗、秩序、動向、安全…..。但是在開放的園裡,孩子的感受、意見是被看見的,孩子可以隨時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是被接納的。我慢慢發現為了想要掌控每個孩子,無形中我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譬如:集合要去餐廳吃點心、集合在遊樂場玩的孩子要將他們帶回教室……。每到這時候都會讓我緊張萬分,遇到那些動作慢、不合作或是一直和同儕嬉鬧的孩子都會讓我感到挫折忍不住想運用老師的權威來壓他們。我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犯錯。
這麼多年來在許多不同教育理念的園駐留過,對學校的教學理念,一向都是奉命行事,跟著學校的政策,同事間傳遞的以往慣例,再加一些自己的風格。到了新樓,照經驗、習慣依然事先觀察配合,再找出自己可以發展的空間。
以往的經驗告訴自己,凡事得靠自己,主管並不能幫你解決什麼問題,越少提出意見越不會被貼標記。但是,我依然記得當我第一次參加新樓的園務會議時,當時我的心依然是緊閉的,觀望的,反正是例行公事,聽一聽園長訓話與交代一些要配合的事就結束了;但是令我震撼與感動的是,新樓的開會完全不是我所想的那樣,園長帶著我們玩破冰遊戲,有時是冥想,有時是互相談心、擁抱…,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拉得很近,接著是唱詩歌,分享聖經裡的話,園長藉著這些神的話語來鼓勵我們看重自己、審視自己的內心,釐清自己真正的教育哲學,這樣的方式很重要,這樣讓我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我們和所有的孩子、家長一樣被看到。有時我們也會軟弱、鬆懈,園長會在看到的時候隨時用愛為出發點來提醒我們,或是在會議時找出相關的好文章或是經句來勉勵我們。在這樣的氣氛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我和園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同一家人。
從自己的被看重、從自己由內心的再次省思,我們慢慢釐清自己以往在教育理念上的一些迷思、盲點,從自己所領受到的,真正開始體會到開放與看到幼兒本身的真正涵義。
園長要求我們每週寫教學省思與自我省思,這也迫使我們學習去審查自己教學上的得失,從自我省思中去省查自己思想上的收穫或困難,園長總會給我們正向的回應,一但她發覺我們的困境,下週開會時我們就會讀到有關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的書籍或是園長會找到有這方面專長的老師來教我們,例如「教師成長團體」…..園長特別請樹德大學的許秀萍老師來帶我們學習如何進行有效率的會議,這段時間我們常會討論「開放教育的定義」,班上孩子的行為問題、融合教育的問題…….。只要是我們在現場遇到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知道原來其他的老師也會遇到和我相同的困難,藉由討論也幫助我們澄清問題的癥結,幫助我們思考,接著我們就會收許多關的資訊或支援,協助我們克服困難。
隨著在這園所的時間增加,透過平時觀察其他老師與孩子互動的模式、與其他老師交談,分享彼此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對事情的看法;慢慢的我發覺我改變了,改變的倒不是我學會什麼開放的教學技巧,改變的是內在的想法。經常去思索自己的教育哲學,對生命的態度、對孩子的信任度。思想會影響行為,慢慢的我發現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開始會試著去聽孩子的聲音,去發現孩子的需求,我相信孩子是可以溝通的,只要他感受得到你對她的愛,對你是信任的,孩子甚至是會主動配合協助你的。因為這樣相信所以你在生活中的許多小事情上態度就會不同。
譬如從前孩子的集合我會期望全班能一起行動,相形之下我對一些特別游離或是行動較緩慢的孩子的包容會比較小,無形中給他們較多的壓力,期望們能做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標準。現在我更能接受孩子之間的個別差異,對孩子的信任度更大,同樣集合我不會期待全班都有一致的速度,我們兩位協同的老師會彼此支援,當大部分孩子都準備好時,先由一位老師帶去進行活動或是我們預備要去的地方,另一位老師留下等待動作比較慢的孩子。這樣作對動作快的孩子來說不必做太長時間等待,對動作緩慢的孩子也不會有壓力,害怕跟不上。也許你會質疑如此會不會讓其他孩子學習模仿或是讓這些游離的孩子我行我素?不!我們只是更看到孩子的個別需求,對能力已能做到卻會游離的孩子再將集合之前就會特別提醒他「我們現在要到外面去排隊了,我相信你今天會比上一次快。」或是請能力比較好的孩子來協助他;對動作比較慢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先出去準備,只要有進步就給予正面的肯定,當我們遇到需立即回到團體中支援,無法再繼續等待慢的一兩位孩子時,也會在離開之前先跟孩子說:「老師現在必須先下去幫忙,如果你(穿好鞋)你就自己到…找我們,我們會在那裡。」這麼說可以讓孩子安心,而孩子也會自己來集合。
在教學設計與活動的安排上的心態我也有所轉變,從前當我們要構思一個教學活動時時常會將重心放在活動本身要如何設計才有趣,可以達到什麼目標,我們會很自在意課程的進度,孩子是否能配合進度走,活動的成果如何?卻忽略了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才是學習的重心,所以當孩子的反應不像我們所預期的時候,會很有挫折感,甚至為了依計劃進行,將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不但我們活動帶得很挫折,孩子的心情也很浮躁。例如今天我原訂計劃是要讓孩子做創作,可是一連下了幾天的雨讓孩子無法盡情的到戶外去活動大肌肉,這時讓孩子到戶外盡情的奔跑,比要求他們坐在教室進行我為他們安排的活動會更符合孩子的需要,而原定的計劃則可以延後或是改在孩子學習區時間自訂時間完成。心態上的轉變會讓你更看見孩子,這也讓我自己在帶活動的時候,變得比較有彈性。

結語
到新樓已一年半,現在的我還是會遇到教學上、處理孩子行為上的問題與困難,但是我比以前能更放鬆,不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要謹言慎行,害怕犯錯,因為我知道自己也和孩子一樣還在學習中,重要的是要能從錯誤中學到經驗,清楚的看到內在的思考動機,問題出在哪?先對自己開放,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用開放的態度面對每一個人。
再以【僕人】(作者:James C.Hunter)這本書中所提的兩個重要概念和大家分享。領導:一種技能,用來影響別人,讓他們全心投入,為達共同目標奮戰不懈。威權:一種能力,利用你的地位,枉顧別人的意願,強迫他們照著你的決心行事。然而人只能「領導」,走向開放教育的老師在班級經營時,所要努力學習的是領導的技能,而不是權威,與你共勉之。


參訪日本保育園之旅

參訪日本保育園之我思-羅玉真
這次參訪日本兩所保育園,讓我深深感到當「孩子」是多麼的幸福與快樂!想想,現在台灣大多數的幼稚園,孩子生活中最多的是滿滿的課,滿滿的才藝,生活中也充滿學不好,學不完的焦慮,真是令人心疼! 「野中保育園」、「黎明保育園」看重的是「大地保育」的精神,相信大自然豐富的資源可任由孩子體驗學習,生命教育與情感教育也都是極其重要的,孩子透過體驗自然、種植、照顧動物-----等進而感受生命的可喜與可貴,也了解到生命的重要,孩子也從這樣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感受生命的美好與生活的能力。
在參訪的過程中,實在有太多的感動,每看到一個畫面,就會令我感嘆為什麼台灣的幼教生態不能像這樣?每一個畫面都令我深深覺得孩子真的應該如此過生活。校園中看見孩子與老師赤腳奔走大地跑馬拉松,不分四季孩子可自由決定是否下水游泳,穿雨鞋玩水溝,撐傘玩水體驗雨天的感覺,360度可旋轉的水龍頭,長長的水管噴出長短不一的水柱,孩子們盡情開懷的玩水,軟軟黑黑神秘的泥漿池,照顧動植物,隨處可畫的環境,對人的熱情與自在----等孩子從生活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挑戰自我的極限,每個孩子笑容是幸福是燦爛是充滿自信的。
「打打吵吵」在幼稚園中,是常有的畫面,當孩子吵架時我們總是急於排解糾紛,教導孩子處理的方法。而在野中如果看見孩子吵架或打架,老師在旁不干涉卻是極其自然的事,當初心中很納悶,老師怎麼都不管,他們都不擔心孩子受傷嗎?透過當天下午的座談,我們了解到,孩子透過吵架的過程了解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也試著從對方的立場來思考,也藉由與朋友的互動交往,接觸到憤怒或寂寞的情感,這種體驗不斷的累積,孩子也逐漸了解他人與自己的關係,也漸漸消除自我為中心的意識,也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實在野中與黎明看見的與新樓很相似,孩子的學習並非單向、被動的接受老師所傳遞的知識,而是透過生活與環境互動,主動的展開各項活動的學習,孩子在豐富多樣的環境中所獲得的能力,比老師想要教給他的知識要來的好,來的多,來的堅實。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孩子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孩子對有興趣的事
都想積極參與,大人宜給接納、鼓勵、以發揮自主性。另外,透過孩子的畫作,了解孩子的內心深處,也是令人驚歎!
今日的世界,倉促的步調及高度消費化的社會,孩子逐漸失去了歡樂,現在的孩子愈來愈少經歷汗流浹背,淋漓盡致的快樂感覺,也很少經驗在大自然中跑跳、玩的單純感覺,讓童年多些快樂的色彩!這些美好的回憶,將是孩子終其一生應付明日繁複社會的能量與熱情!父母愈能放手孩子才能飛的更高,愈能開啟生命的能力。


拜訪日本野中幼稚園感想-陳芸蘋
自從聽過秀慧老師向我們介紹日本的野中幼稚園之後,心理就一直期待能親自拜訪這所開放的園所,期待了許久我們的日本拜訪團終於能順利成行。
第一天到機場,我們像第一次參加畢業旅行的小學生一樣的興奮,彼此拿著相機亂照,接著坐了一整天的飛機,到日本的旅店時已近當地的晚上8點,大伙的臉上也多些倦容,但是用過晚餐之後大家的精力又恢復了,穿著旅店提供的浴衣,童心未泯的擺著各種姿勢彼此拍照留念。
到野中幼稚園參觀的那天,天氣因颱風過境而陰雨濛濛。我們的巴士才到大門口,就看到幾位小小孩撐著傘、穿著雨鞋跟著園長、老師到門口歡迎我們,校園裡長滿許多植物,感覺像到了農村參觀。
園長大略的帶我們介紹園裡的環境之後就由我們自由參觀。看到野中的教室環境第一個感覺是「亂」,教室裡提供的玩具材料也很簡略,很多都是老師自己製作或是自然物,例如牛奶盒、鐵桶做的桌椅,木工剩餘的木塊、報紙紙環…..(內心感到有些許失望);野中的孩子在教室裡爬上爬下,有些孩子跟著我們在各間教室穿梭,雖然他們的教室也有按年齡分班,但是孩子之間似無距離,可以自在的到各教室去,就像到家裡的任何一個房間一樣的自然。
陰雨的天氣孩子流著鼻涕自在的在雨中跑來跑去,有的撐傘到戶外玩,老師帶著一批孩子穿泳褲到戶外的泳池游泳,每個孩子都身手敏捷,散發無比的生命力。午餐時間我們和孩子一起用餐,孩子熱情體貼的幫我們找位子坐,吃水流麵時體貼的幫我們這群客人擋住被水沖下來的麵條。
一個上午的參觀讓我慢慢感受到野中幼稚園深度的內涵,在這一上午很少聽到老師的聲音,老師的責任就是陪伴,園所裡充斥著孩子的交談聲、歡笑聲、吵鬧聲,老師對孩子老跟著客人四處跑似乎也習以為常,我們這群客人來來往往的在教室裡進出又拍照又和孩子用最原始的肢體語言與憋腳的日語交談;反思如果交換角色,換成我來招待一群這樣的參觀者,我一定會覺得被干擾了,孩子的目光一直跟著客人走,四處亂跑也會令我擔心,是什麼原因讓這些老師能如此放心呢?座談的時候野中的園長說:「老師知道這是孩子的自然狀態就不禁止(不必多言)。」這群老師看似隱形,但是他們卻是孩子最大的支持者,因著他們對孩子的愛、包容與信任,孩子才能這麼自在的展現自己。在野中的孩子看不到溫室的花朵,每一位孩子臉上都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眼裡展露著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挫折、困難;教室裡材料的單純、自然,促使孩子的五官更敏銳,在大自然中孩子自己會找到好玩的事可以做,如同野中園長說的「孩子有種能力……把很多事情變好玩。」園長也提醒我們反思「現在有許多孩子不快樂、不笑,為什麼?」我想對孩子的保護越多,提供的服務越周全,孩子探索的權利被剝奪的越多,運用四肢感官以及心靈的體驗越少,快樂也越少。


野中、黎明保育園參觀心得-陳代香
記得前年在高雄縣婦幼館聽到關於日本野中保育園的介紹,那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概念是沒有角落的角落教學,以幼兒發展為優先考量的空間設計和活動規劃,是最能吸引對於開放教育及發現學習有興趣的幼教工作者。其實在日本大部分的保育園裡的活動規劃除了節令的活動以外,都很重視體能及一般性的活動如畫畫、唱遊及閱讀繪本、團體遊戲…,也就是比較符合幼兒的基本需求。而不是結構性很強的主題教學或依賴成套的學習教材、精緻的教具。
這次實地去看野中的整個校區會發現看似反其道的空間設計如:戶外空間竟比室內空間豐富且多樣,教室內有攀爬梯、爬竿,各教室互通的甬道。其實都在鼓勵孩子到戶外探索到別的教室探索、充分伸展自己的肢體。對於孩子玩水玩沙提供最低的限制並且有專為玩水設計的水龍頭及泥漿池。戶外動、植物的直接接觸和觀察,比看任何的百科全書都來的真切。在野中的刊物中特別提到,沒有必要為了一些片段的知識學習而剝奪幼兒寶貴的遊戲探索時間。
對幼兒內心世界的關照,也連接著野中對校區規劃的原則以及幼兒圖畫呈現方式的研究。針對目前多變的家庭結構以及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過於保護的家長自動淨空所有障礙,使孩子的身心開始扭曲變形。老師們經由討論、收集資料來理解幼兒的困境是第一步,光這一步有時候可能就要花費很多心思找出孩子目前的狀況是哪一個階段。要仔細的了解而不是簡化、歸納、分類孩子特質的工具而已,那是多麼的不容易。
對於作為一個參觀者,我們用欣賞的角度看著孩子撐傘在雨中散步,穿梭在教室的隧道裡,真希望我們的孩子也可以有很多機會伸展肢體,有滋養療育情緒的大自然,既使衝突中也有與人互動的勇氣,在自由的環境裡探索。


日本感性之旅-姈娜老師
懷著一顆放鬆的心情參與這次兼具參觀與度假的日本之旅,行程前心中充滿無限的憧憬,究竟日本開放教的小孩和台灣的小孩在學零前的教育有何不同?心中充滿許多的問號?也只有實際前往才能解開心中的疑惑,能與新樓這群可愛的同事們踏著輕快的腳步,搭機前往日本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經驗,感覺真好!
參觀前已經觀看過野中保育所的錄影帶,紀錄小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與學習當下的感覺,小孩好幸福喔!可以這樣的生活著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真想去看看那裡的小孩與環境,有這難得的機會,也所謂的百聞不如一見,於是我決定踏上這次的拜會參觀。
走入『野中』保育所的大門這是一個很不同的感覺,日本學校給我的第一個印象,這裡真的是小孩的學校嗎?很自然的環境,又是樹叢又是開滿花的植物,處處佈滿綠色精靈的地方,就像走到郊外那種大自然帶給我輕鬆自在的感覺;而老師和園方提供的環境真的是生命、環境、人和自然的融合,在這裡的小孩是很自在的體驗生活經驗,室內的探索的環更是特別,到處像迷宮走入小孩的生活空間就像撥開層一層有趣的探險迷宮,裡頭的爬杆滿足小孩好動的特質,而雖然語言的隔閡但我感受到是老師和小孩的互動中,老師讓小孩在情感上有足夠的信賴和安全感,所以在這裡的每位小孩都在大自然中快樂的探索、生活著。
黎明托兒所讓我也有很深的印象,整個大環境小木屋、消防車…處處都有新鮮感及可探索,教室前的小水池、為小孩裝置的水龍頭滿足小孩喜歡玩水的天性,隨時都可看到小孩光著身體和穿著泳衣在戶外自在的活動,想要畫畫遊玩都可以很隨性的參與自己想做的事那種無拘無束自在的在戶外活動、遊玩著,小孩所呈現出來的感覺真的很快樂、自在,他們手裡拿著自己種的小黃瓜一口接一口的咬,看到我們也拿著小黃瓜往我們嘴裡塞與我們分享,熱情的迎接我們,小孩和我們雖語言不通但是小孩的那種天真、親切對這群遠地來的客人,沒有因為我們的語言不同而有陌生感,日本小孩讓我們能自在的和他們一起互動著。
在這次的拜會參觀中讓我有些不同的收穫,尤其在參觀後的交流與座談,讓我們一起分享在不同國家所進行的幼兒教育,及幫助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基礎,雖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透過分享和討論,讓我們更了解日本幼兒教育的現況,在兩天的參觀行程中讓我有很深的感覺,參觀的這兩間開放的學校中,那裡的環境老師、園方在小孩身上所用的心及努力讓我真的很感動,日本小孩是那麼天真、自然的呈現自己,也觸動我的心我們都是為小孩的成長而努力的幼教工作者,我們有著相同的理念,我們要培養小孩豐富、開朗的心,豐富的情境是可以幫助小孩的生活經驗會更豐富,參觀後的省思,環境所帶給小孩的成長,及影響,這讓我更清楚看見小孩內心最的需要是什麼?也看見自己須擁有一顆更開放的心來陪伴小孩,希望小孩在這樣開放的情境學習,什麼事都可以獨立自主,有自己的夢想及想法,並且能尊重別人、同理別人的心,能盡情的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成長 。